RelaxoRelaxo
  • English
  • 简体中文
  • English
  • 简体中文
  • 久坐自救手册

    • 什么是久坐行为?
    • 什么是METs「代谢当量」?它是如何衡量久坐的?
    • 为什么久坐会影响心脏功能?
    • 什么是心率?静息心率又是什么?
    • 久坐的影响:身体还没适应的 「舒适陷阱」
    • 健身到底是不是一张「久坐金牌」
    • 怎么就被 「焊」 在了椅子上?
    • Relaxo如何帮助你减少久坐伤害?
  • 设备使用说明

    • Apple Watch为什么收不到久坐提醒?
    • 为什么我已经活动了一会儿,还是收到了久坐提醒的通知?
    • 为什么Apple Watch的站立分钟数记录的不准确?有办法让它记录的更准确一些吗?
    • 购买、恢复购买以及申请退款等常见问题
  • 用户服务条款

    • Terms of Use
    • Privacy Policy
    • 沪ICP备2023037408号-3A

久坐的影响:身体还没适应的 「舒适陷阱」

椅子上的流行病

在现代社会里,似乎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:无论是能坐在办公室里、少费些体力的工作,还是无需起身就能沉浸其中的屏幕娱乐,就连日常出门时,人们也更愿选择开车代步,而非步行或骑车 — 这样的选择,正悄悄成为多数人默认的偏好与追求。

坐着,这被视作文明演化中 “进步” 的默认符号,如今却在不知不觉间,悄然成了侵蚀健康的主要元凶。甚至,无论是世界卫生组织这类全球性健康组织,还是各国顶尖的医学研究院、公共卫生机构,都已将久坐直接定义为一种疾病 ——“久坐病”(Sitting Disease)。

这恰恰是令人唏嘘的核心悖论:那些为保障安全、追求便利而构建的生活环境,反倒成了侵蚀健康的帮凶。 当久坐的危害已成共识,我们开始深入追问:这个看似稀松平常的日常行为,究竟为何会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?它损害健康的逻辑是什么?我们又能找到哪些办法来减少或缓解其影响?

舒适陷阱的的底层逻辑

人类的身体构造,是数万年来为适应狩猎、迁徙等生存需求进化而来的 —— 骨骼、肌肉、心血管系统等,本质上都是为持续活动状态设计的。然而,现代科技在短短几代人间就颠覆了这一模式,让人类从高频活动骤变为长时间静坐,而我们的身体仍带着远古印记,尚未完全适应当代的 “舒适”。长期久坐的危害其根源在于违背了人体生物力学,以及因此而引发的后续连锁反应。

核心原因:违背了人体生物力学的原理

坐姿会彻底改变脊柱的自然状态 —— 站立时脊柱的三个生理弯曲如同弹簧般高效缓冲压力,而久坐会导致骨盆后旋,使腰椎前凸变平甚至反向弯曲,这直接造成椎间盘压力骤增:无支撑的直坐压力是站立时的 140%,伏案办公时更飙升至 190%,长期压迫会导致椎间盘供血不足、过早退化,成为慢性腰痛的主因。

同时,久坐会引发肌肉失衡的连锁反应:含胸驼背的坐姿使髋屈肌缩短、胸部肌肉紧张,而上背部肌群与核心稳定肌因废用变弱,下背部肌肉则持续超负荷,最终导致疼痛、拉伤及软组织损伤,身体下意识的坐立不安正是对这种压力的本能反抗。

此外,关节健康依赖运动促进滑液循环以润滑软骨,久坐会削弱这一过程,导致髋、膝关节僵硬,长期则加速关节磨损,增加骨关节炎等慢性炎症风险。

核心肌群沉寂引发的代谢危机

尽管久坐造成的生物力学损伤已十分严重,但更隐蔽的危害潜藏在新陈代谢层面:其核心问题在于,坐姿会让腿部、臀部等人体最大的肌群陷入沉寂 —— 这些肌群本是新陈代谢的核心引擎,它们的闲置会向全身发出 “进入代谢休眠” 的信号。

站立等低强度活动虽简单,却能通过肌肉细微收缩维持代谢率;而坐下时,肌肉活动几乎停止,能量消耗骤降至 “久坐状态”(代谢当量≤1.5 METs),仅略高于静息水平,成为一种极度节能的状态。

肌肉停工的影响立竿见影且波及全身:活跃肌肉本会释放调节代谢的关键分子(比如脂蛋白脂肪酶(简称 LPL),它就像个搬运工,负责把血液里的脂肪搬运到肌肉里进行消耗),久坐却会导致这类分子的分泌锐减,直接削弱身体处理脂肪和糖类的能力。食物中的营养无法被有效燃烧,转而被储存起来,引发体重增加及内脏脂肪堆积—这种包裹器官的深层脂肪是多种疾病的重要诱因。

后续连锁危机:从新陈代谢减缓到心血管危机

值得警惕的是,核心肌群沉寂引发的代谢问题不会停留在 “脂肪堆积”“血糖波动” 等表层问题,而是会像一颗不断扩散的 “健康炸弹”,从细胞层面的能量生产系统开始,逐步侵蚀心血管这一维持生命的核心循环网络。接下来,我们将拆解这场从新陈代谢减缓到心血管危机的渐进式灾难。

  • 线粒体 - 细胞能量工厂的无声崩塌:在人体肌肉细胞里,线粒体就像一座 “能量工厂”,负责把吃进去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,转化成身体能用的能量。这座 “工厂” 运转得好不好,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身体状态。然而研究表明,哪怕看起来很健康的久坐人群,他们肌肉细胞里的线粒体也已经悄悄 “罢工” 了。长期坐着不动,肌肉会给线粒体发出 “不用这么努力干活” 的信号。于是,线粒体分解脂肪和糖分的能力下降,数量也变少,身体产生的能量自然就不足了。

  • 代谢综合征 - 细胞损伤的连锁反应:线粒体功能变差后,身体的代谢就会出问题。长期久坐的人更容易患上代谢综合征,出现腰围变粗、血糖血压升高、血脂异常等症状。这背后主要有两大原因:

    • 脂肪代谢出问题:活跃的肌肉会释放一种叫脂蛋白脂肪酶(简称 LPL)的物质, 专门把血液中的脂肪运到肌肉里供能。可一旦坐久了,这位 "搬运工" 就会怠工,活性大幅下降,血液里的脂肪没了去处,只能在体内四处游荡,最后堆积起来造成麻烦。
    • 血糖控制失调:肌肉不运动,吸收血糖的能力就会下降,导致血糖升高。这时,胰腺只能分泌更多胰岛素来调节血糖。 久而久之,胰腺功能受损,身体对胰岛素也不敏感了,糖尿病风险就大大增加。
  • 心血管灾难开始渐进式演化:从细胞层面的线粒体损伤,到心血管疾病的发生,是一个逐步恶化的过程, 内脏脂肪堆积会释放有害物质,破坏血管内壁、降低血管弹性,还会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,这些变化直接导致心血管疾病风险飙升 — 长期久坐的人,心脏病或中风的发病概率大幅增加,且每天久坐时间越长,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就越高。

  • 胰岛素抵抗 - 从代偿到衰竭的不归路:肌肉是储存和利用葡萄糖的 “大户”,但久坐让肌肉 “消极怠工”,血糖无法正常进入肌肉被利用,只能在血液里 “游荡”。为了控制血糖,胰腺不得不加班加点分泌胰岛素。一开始还能勉强维持,但时间久了,胰腺细胞不堪重负,功能受损,身体对胰岛素也越来越不敏感。研究发现,即便只是短短五天卧床休息这种极度不活动的状态,也能让人出现可测量的胰岛素抵抗。而长期如此,这种慢性的过度工作会不断耗尽胰腺功能,进一步损害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,当情况持续恶化,就会从糖尿病前期发展成 2 型糖尿病, 同时身体的炎症反应也会加剧。

疾病类型与久坐相关的风险增加情况
心脏病发作 / 中风久坐且不活动人群的患病风险高出 147%。
2 型糖尿病久坐时间更长的人群患病风险高出 112%。
全因死亡每天久坐 > 8 小时且不运动的死亡风险与肥胖和吸烟相当
心力衰竭 / 心血管疾病死亡当每天久坐时间超过 10.6 小时,即使是达到运动建议量的人群,患病及死亡风险也会增加 40%-60%。
特定癌症不活动是 21%-25% 的乳腺癌和结肠癌的已知诱因;新兴研究表明,久坐与肺癌、子宫癌风险增加相关。
神经与精神系统久坐与抑郁和焦虑风险增加密切相关,有证据表明久坐与痴呆风险增加相关

危害的临界点:哪些伤害可逆,哪些将伴随终生?

久坐对健康的损害并非不可改变,其能否逆转,关键看损伤的性质:若是功能性问题(类似 “软件” 故障),大多能通过干预改善;但如果发展成结构性损伤(如同 “硬件” 损坏),则往往难以恢复,此时重点需放在控制恶化上。

“可逆性问题”:通过干预可改善的功能性损伤

长期不活动可能导致身体功能失调,但通过生活方式调整,这类问题通常可以明显改善甚至完全恢复:

  • 废用性肌肉萎缩:缺乏使用导致的肌肉衰弱或萎缩,可通过抗阻力训练配合高蛋白饮食逆转。数月即可见改善,完全恢复时间因萎缩程度而异。
  • 代谢综合征:如高血压、高血糖、异常血脂等,减重 5%-10% 并结合健康饮食、增加活动量、频繁站立或步行,可显著改善代谢指标。
  • 姿势问题与关节僵硬:长期不良姿势可通过有意识矫正、人体工学调整(如支撑椅、抬高显示器)、针对性训练(拉伸紧肌、强化弱肌)改善;规律运动还能缓解关节僵硬,促进滑液循环。
  • 情绪障碍(焦虑与抑郁):久坐增加的风险可通过运动或打断久坐改善,即使轻度活动也能提升情绪和减轻压力。

“难逆性损伤”:结构性改变需重点管理

当功能性问题发展为结构性损伤,逆转难度大,核心目标是控制进展:

  • 心血管疾病:早期心肌弹性下降(心力衰竭前兆)可在 65 岁前通过每周 4-5 次高强度运动逆转;65 岁后心脏可塑性下降,损伤更难恢复。已形成的动脉斑块不可逆,需通过药物、饮食和运动控制稳定。
  • 神经源性肌肉萎缩:由神经永久性损伤导致的肌肉萎缩,通常不可逆。
  • 认知能力下降与神经退化:脑细胞死亡不可逆,健康生活方式只能延缓退化;久坐相关的神经退行性问题无法恢复,重点在于预防和减缓进程。

不同程度的久坐影响以及对应的干预措施

健康影响可逆性主要干预措施
废用性肌肉萎缩完全可逆抗阻力训练 + 充足蛋白质 + 打断久坐
代谢综合征大部分可逆减重 5-10%+ 健康饮食 + 增加活动 + 打断久坐
焦虑 / 抑郁风险高度可控 / 可逆定期运动 + 打断久坐 + 压力管理
早期心力衰竭(弹性降低)部分可逆(65 岁前)高强度锻炼(每周 4-5 次) + 打断久坐
已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大部分不可逆(可控)药物 + 饮食 + 运动稳定斑块 + 打断久坐
认知能力下降 / 神经退化大部分不可逆(可延缓)终身体育 + 打断久坐 + 认知活动 + 控血糖 + 管理心血管风险

重构健康的生活方式

久坐带来的健康危机,源于现代生活方式与人体生理机制的矛盾 —— 肌肉长期不运动,会从细胞层面引发一系列问题,最终导致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认知下降等多种慢性病。

值得庆幸的是,久坐造成的多数损伤能通过早期干预逆转,即便已形成结构性损伤,也可通过科学管理延缓进展。因此,打破这一恶性循环的关键,在于把微小活动融入日常:每一次站立、行走,每一次主动打断久坐,都是在为身体的长期韧性与精神的持续清晰进行关键投资,让身体重新回归健康状态。

​

参考文献


GBD 2019 Risk Factors Collaborators. (2020). Global burden of 87 risk factors in 204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, 1990–2019: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[1990-2019年204个国家和地区的87个风险因素的全球负担: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系统性分析]. The Lancet, 396(10258), 1223–1249. doi: 10.1016/S0140-6736(20)30752-2.

Hamilton, M. T., Hamilton, D. G., & Zderic, T. W. (2007). Role of low energy expenditure and sitting in obesity, metabolic syndrome, type 2 diabetes,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[低能量消耗和久坐行为在肥胖、代谢综合征、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]. Diabetes, 56(11), 2655–2667. doi: 10.2337/db07-0882.

Patterson, R., McNamara, E., Tainio, M., de Sá, T. H., Smith, A. D., Sharp, S. J., Edwards, P., Woodcock, J., Brage, S., & Wijndaele, K. (2018). Sedentary behaviour and risk of all-cause, cardiovascular and cancer mortality, and incident type 2 diabetes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 response meta-analysis [久坐行为与全因、心血管和癌症死亡率风险,以及2型糖尿病发病率:系统性回顾和剂量反应分析]. 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, 33(9), 811–829. doi: 10.1007/s10654-018-0380-1.

Magnon, V., Plancher, G., Vallet, G. T., & Auxiette, C. (2018). Sedentary Behavior at Work and Cognitive Functioning: A Systematic Review [工作中的久坐行为与认知功能:系统性回顾].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, 6, 239. doi: 10.3389/fpubh.2018.00239.

Benka, L., Ma, S., & Prapavessis, H. (2022). Acute effect of breaking up prolonged sitting on cognition: a systematic review [中断长时间久坐对认知的急性影响:系统性回顾]. BMC Public Health, 22(1), 500. doi: 10.1186/s12889-022-12884-3.

Bull, F. C., Al-Ansari, S. S., Biddle, S., Borodulin, K., Buman, M. P., Cardon, G., Carty, C., Chaput, J. P., Chastin, S., Chou, R., Dempsey, P. C., DiPietro, L., Ekelund, U., Firth, J., Haskell, W. L., Haug, E., Lambert, E. V., Leitzmann, M., Loyen, A., … Willumsen, J. F. (2020).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0 guidelines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 [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] -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

Schuch, F. B., Vancampfort, D., Richards, J., Rosenbaum, S., Ward, P. B., & Stubbs, B. (2017).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r in people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 [重度抑郁症患者的身体活动与久坐行为:系统性回顾与荟萃分析].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, 210, 139–150. doi: 10.1016/j.jad.2016.12.006.